2021年2月3日 迎来立春节气 



 
《话 立 春》

出自《故宫知时节:二十四节气•七十二物候》

在人们的意念之中,其实有三个春天。

一是天文层面的春,二是农耕层面的春,三是气候层面的春(日平均气温稳定高于10℃)。

二十四节气所设定的是四季均等的季节框架。立春开始,是天文意义上的春。
 
 

在节气起源地区,立春的第一个标识,是“东风解冻”。所以立春的这个“春”,是始融之候;数九数完“寒尽春归”的那个“春”,是可耕之候。
我们常说“天时不如地利,地利不如人和”,那为什么还是“靠天吃饭”呢?
因为人和是可控的,地利是部分可控的,只有天时是不可控的。

人们对于“可耕之候”的恪守,便是顺应天时。
 
 
在民间,有一种描述春天的称谓,叫做:春脖子。这是一个拟人化的说法。
有人将春脖子理解为春季的时长,感慨春天短暂。这当然也可以作为春脖子的引申语义。

但所谓春脖子,原本是指从春节到清明之间的时间。也就是人们欢度完春节,到“清明前后,种瓜点豆”之间的准备时间。从这个意义上说,春脖子这个词本身就具有劝耕的意味。
 
 
所谓春脖子长或者春脖子短,其实一直没有严谨的定义,只有笼统的划分。以立春和清明两个节气作为标准时间节点。
立春解冻,清明播种,都有着明确的物候标识。从解冻到播种,大约相距60天。

最早的春节是1月21日,距离清明75天;最晚的春节是2月20日,距离清明45天。

您看,最短的春脖子跟最长的春脖子比,短了整整30天!

 
立春,又称打春,因为鞭打春牛,曾经是流行于全国的岁时习俗。那既是对春天的礼敬,也是对丰稔的期许。
二十四节气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申遗过程中,曾经遇到一个插曲。

在介绍节气民间习俗的过程中,说到“立春鞭春牛”,有人提出质疑,鞭打春牛,是否涉嫌虐待动物?

其实,立春鞭春牛,并不是鞭打真的牛,打的实际上是土做的牛,是耕牛形状的泥塑而已。
 
 
《后汉书》说:“季冬,立土牛六头于国都、郡县城外丑地(东北偏北方位),以送大寒。”
 
早在先秦时期,制作土牛,送寒和劝农就已经是官方的规制了。隆冬时节,各级官府“出土牛以送寒气”,这是春牛之缘起。后来人们将这个习俗确定在了立春。

 
从前,到了立春,除了集中式的鞭春牛仪式,还有分散式的报春活动。所谓报春,就是有人敲锣打鼓,唱着迎春赞词,挨家挨户地送春牛图。所谓春牛图,是年画的一种,画面里通常是两个角色,一个是童男装扮成的芒神,一个是芒神身边的耕牛。但在报春过程中赠送给农户的红纸印制的春牛图上,除了二十四节气,一般还有农民牵牛耕地的图案。所以春牛图,也被称为“春帖子”。报春,是一种亲切的、走街串户的劝耕。

立春一候“东风解冻”:风吹来的温暖气息,使冰雪开始消融,大地开始解冻。但这只是开始,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,消融三尺之冰,也并非一日之暖,所以古人希望立春最好是晴天,“立春晴明又和暖,农人鼓腹首翘天”。
立春二候“蛰虫始振”:冬眠的动物敏锐地感受到温暖,醒了或半懵半醒,可以打个哈欠伸个懒腰了。
立春三候“鱼陟负冰”:河水开始解冻,沉寂了一个冬天的鱼儿在水中游动、吸氧、觅食,但水面上还有尚未融化的碎冰碴儿,所以人在岸上围观,鱼就像是背着冰块在游泳。


    lì   chūn
立    春
 
万物可爱,皆成诗篇


春幡春胜,一阵春风吹酒醒。
不似天涯,卷起杨花似雪花。
——(宋)苏轼《减字木兰花·立春》


韭苗香煮饼,野老不知春。
看镜道如咫,倚楼梅照人。
——(宋)黄庭坚《立春》

 
旧岁此夕尽,新春今日回。
——(宋)赵蕃《岁除日立春》



东风吹散梅梢雪,一夜挽回天下春。
从此阳春应有脚,百花富贵草精神。
——(宋)白玉蟾《立春》


春度春归无限春,今朝方始觉成人。
从今克己应犹及,颜与梅花俱自新。
——(唐)卢仝 《人日立春》


  lì  chūn
立    春
 
万物复苏,四时之始

【“迎春”习俗】我国自古就对立春节气非常重视,春秋时就有周天子率三公九卿到东郊祭祀迎春的仪式,直至今日,一些地方仍会在立春日祭祀土神、句芒神(春神),占风向,望云气,占岁成。



【“咬春”习俗】立春时,北方一些地方要吃萝卜,谓之“咬春”,取的是古人“咬得草根断,则百事可做”之意,现在多是吃春饼和春卷。春可咬可吃,有趣有诗意。


【“打春”习俗】立春时节,还有以“鞭打春牛”来“催农耕作”的习俗,带有典型的农耕特质。立春时,民间制作春牛,鞭打之,意在提醒人们一年之计在于春,要抓紧春耕生产,莫误农时。
 

微信公众号

微信扫一扫体验

古道
客服
返回
顶部